前日,看到大学老师在朋友圈转发《每日新闻启动大规模裁员,人工智能抢工作的时代已经来了?》,文中提到曾经如日中天的《纽约每日新闻》不堪亏损,日前宣布该报的编辑部裁员一半。作者将裁员的原因归结于人工智能编辑的出现,目前市面上较为常见的人工智能新闻编辑已经可以在1秒内改编出数千篇新闻稿,并且内容还可以根据不同传播渠道变换风格——逗逼的、卖萌的、二次元的……只要你能想到的。
联系自身,我等从事文字工作的小小刀笔吏,莫不是也会随着这滚滚的智能浪潮沉浮迭转,不能自已?于是有了交流的欲望,问了老师不少问题,老师也很热心,谈了自己的见解,遂有了这篇谈话记录(部分内容略有增删)。
我:老师,看您朋友圈所发,引起我不小的震动,莫不是说我等小小刀笔吏皆有下岗之可能?
老师:智能技术的影响似乎比我们想象的更快地渗入了我们的生活,十年前,我们能想到邮局被顺丰中通圆通各种通替代吗?外卖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肆意生长吗?微信会如此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吗?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多种职业的生存前景做出了研究,发现,在将来的20年之内,47%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取代,底层文员位列其中。
我:我真的愈发恐慌了。
老师:其实我跟不少文字编辑、行政单位文秘等人打过交道,据他们所说,网络正在成为编辑(秘书)们的“第二大脑”,我们的大脑也正在变得“半人工智能化”。换句话说,我们对“第二大脑”甚至超过了大脑,想想看,你在写每一个材料时,会在网上搜索多少篇类似文档?所以,现在对一个好编辑(秘书)的评判标准不见得是你文笔多好、条理有多清晰,而是你较大化利用“第二大脑”(即信息网络)的能力,你如何又快又好地通过收集、整理、剪接等手段整合网络资源的能力。这个能力能被人工智能“学会”吗?目前看来,人工智能学得很快,而且可能比我们想象中完成得更好,所以你对当前的工作保持危机感是正确的。
我:那我们应该总不能“坐以待毙”吧?
老师:所以说做人要做时间的朋友,不做时间的敌人。
我:还是不太明白。
老师:我喜欢喝茶,我会喝应季的绿茶,但我更喜欢发酵的茶。原因是对于绿茶,时间是它的敌人,隔年的绿茶根本没法喝。但隔年的普洱茶肯定能喝的。别说隔年了,隔一个世纪的普洱茶现在都有,有一百年的普洱茶,那卖的比黄金要贵。它的存储过程本身就是生产过程,它的生产过程是在不断地在延展的。像啤酒,像绿茶,普通的饮料,它的存储过程是一个价值贬值的过程。而一饼普洱茶放在那儿,它其实是在工作的。现实生活中,许多工作也具有类似属性。三十年前,什么职业较吃香?给我印象较深刻的是出租车司机和供销社主任,收入和生活状态真的让人羡慕。现在返回头看,这类职业没有跑赢时间。所以,我们在规划职业甚至干工作时,要秉持一种“乾坤万里眼,时序百年心”的态度,有一个百年之心看自己,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。
我:“乾坤万里眼,时序百年心”,真的非常喜欢这句话。
老师:培养自己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(要对抗人工智能),让自己的人生智慧、技能和经验始终保持一个正向递增的状态。在这方面,老中医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,他们每接触一个病人,通过“望闻问切”来区别“此症”与“彼症”,不断为自己的职业数据库增加样本,职业前景也会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加而开阔。所以,老中医一般不存在退休一说,职业生涯的延伸度很长。
我:如果一个编辑(文秘)打算“一条道走到黑”,应该怎么做呢?
老师:埋头干活与抬头看路。埋头干活,把手头事干好,把领导交办的事情办好,明白“渡人即渡己”,修炼“乐于奉献”的心态;抬头看路是指不拘泥于当下,持续学习,保持产出(没有产出的学习是不值得被鼓励的),通过思考、沟通、合作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。
总结起来,老师的话可能有几点值得大家深思:一是谋划职业生涯、干工作时时要做时间的朋友,不做时间的敌人。
二是高效的学习应该持续保持输出,“纳新”重要,“吐新”也很重要。